资治通鉴:沉默,是对小人最有力的回击
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:在工作中,自己辛苦完成的项目成果,被同事暗中抢功,还在领导面前对你的工作能力指指点点;在生活里,与朋友发生一点小矛盾,却被有心之人添油加醋地四处传播,导致其他人对你产生误解。这些在背后搞小动作、搬弄是非的人,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人 。遭遇
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:在工作中,自己辛苦完成的项目成果,被同事暗中抢功,还在领导面前对你的工作能力指指点点;在生活里,与朋友发生一点小矛盾,却被有心之人添油加醋地四处传播,导致其他人对你产生误解。这些在背后搞小动作、搬弄是非的人,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人 。遭遇
司马光著《资治通鉴》,非为讲故事,实为帝王镜鉴。千年兴衰,无数人物沉浮,道尽一个理:
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这则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,恰似一颗镶嵌在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智慧。它宛如一幅灵动的历史长卷,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,勾勒出人事兴衰、世事变迁的无常与难以捉摸,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,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寻历史、社会以
最近互联网上有个女博主说保家卫国和女人有什么关系,我想说没有关系吗?如果你觉得战争和你没有关系,那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。我不会从天下大义和唇亡齿寒的关系来侃侃而谈,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假大空。下面我就从历史的角度,通过战争的本质来分析一下战争到底和我们有没有关系。
郭子仪(697年-781年),字子仪,华州郑县(今陕西渭南华州区)人,唐代中兴名将、政治家,以平定安史之乱、收复两京、抵御吐蕃等功绩著称,被誉为“再造唐室”的功臣。
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公元763年,大唐名将仆固怀恩(九姓铁勒)率军围攻平州,困于城中的史朝义无路可逃,在今滦县榛子镇自杀。至此,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结束。然而,多年的战乱不仅重创了国家的经济与民生,而且让代宗皇帝内心变得敏感多疑。他担心武将权力失控、文臣专权,转而
李光弼因为对皇上有意见,吐蕃入侵长安的时候,带兵救援不积极,动应该是动了,但郭子仪收复长安太快,所以‘且归徐州’,走半道回徐州去了。
安史之乱(755—763年)后,唐朝国力大损,西北边防空虚,吐蕃趁机大举东侵,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,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。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,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。
唐朝中期,一场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、史思明发动的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这场动乱从天宝十四年(755年)开始,到广德元年(763年)史朝义自尽为止,持续了八年的战争成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。提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。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仆固
您可能想不到,公元781年长安城万人空巷。85岁的白发老者躺在病榻上,满城百姓自发跪在街边,连皇帝都攥着他的手抹眼泪。这个老头一闭眼,史书留下两行字:"权倾天下而朝不忌,功盖一代而主不疑"。
在中国有些地方,普通百姓嫁娶时喜欢贴字“苏才郭福,姬子彭年”,往往毛笔字书写,贴在陪嫁的嫁妆上,或者贴在房门上,或者放在随礼的礼盒中,十分喜庆!但这句话都分别指的哪几人呢?又有什么寓意呢?
以下是综合考量军事成就、战略影响力、历史贡献等维度,评选出的唐朝十大名将(含初唐至盛唐时期),以开疆拓土、战役含金量、对政权稳固的作用为主要标准,结合具体战绩与历史评价进行排名及分析:
永泰元年(765 年)的泾阳城外,朔风卷着黄沙拍打着唐军的营帐。68 岁的郭子仪独自骑上战马,单枪匹马朝着回纥大营疾驰而去。身后,部将们望着主帅渐小的身影,捏紧了腰间的佩刀;回纥阵中,药葛罗可汗的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谁也不曾想到,这场看似必死的对峙,竟成了大
从古至今,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信任可言,没有一个皇帝不忌惮权臣。
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无数英雄豪杰以他们的非凡成就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。这些传奇人物的故事,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——立大志,方可成大事。没有远大的志向,就如同航船失去了罗盘,即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奋力前行,也难以抵达成功的彼岸。
安史之乱(755年12月16日—763年2月17日)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,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影响最深的内战之一。
先说这个“虚”字。不是让人虚伪,而是要懂得把心腾空,像刚搬进的新房,四面白墙空荡荡的,反而能摆下整面墙的书架,挂上三米长的全家福。晚清首富胡雪岩说过一句话:“前半夜想想自己,后半夜想想别人。”心里空了,才能装得下别人的难处,听得进不同的声音。郭子仪当年接待来客
社交就像种菜——越急着摘果,越容易踩烂秧苗;肯弯腰浇水的人,最后全家吃不完。